近日,易观智库发布《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针对2893份大学生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于分期消费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超过67%的大学生用过分期消费并且表示还会继续使用。
越来越多的小鲜肉习惯了分期购物,依赖上校园借贷。回头看,这些看似简单便捷的校园贷款,究竟是蜜糖还是毒药?
新学期,我们全都要新的!打开小鲜肉说的最好使的那个校园贷款APP的页面,上头这句全新的广告语格外晃眼。
听小鲜肉们说,注册校园贷款都超级简单。记者也决定试试,从注册到申请贷款,需要几分钟。
先找到页面左上角的注册,点击,显示新用户注册页面,填写用户名、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设置登录密码和交易密码,填写图片验证码,提交,收到短信验证码后填写,完成注册。
登录刚刚注册的账号,点击信用消费借点钱花,随便选择一个取现用途,再选3000元取现金额,选择银行,输入银行卡号,此时,银行信息将自动与注册账户绑定。
最后,点击立即取现,选择分期(还款月数),确认,完成借款。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超过三分钟。在取现页面,还贴着最快3秒到账,最长40天免息,最高1万+额度的图说。
小鲜肉们说,这个校园贷款注册还是麻烦的,很多校园贷款APP只填写手机号和短信验证码就可以有效的进行分期和贷款。
而且,校园贷款各平台之间对同一借款人的借款信息没有数据共享,同一借款人可能在多家平台同时借款。昨天,记者就用同一身份信息在四个校园贷款平台做了注册。
昨天上午,记者也想试水一把分期购物,换个又大又薄用起来又快的智能手机。于是,记者又注册了个超火的APP,在APP商城中标价4699元的手机分期付款,分期24个月,月供只要252.56元,不过,分期买下这部智能手机,记者一共要付6061.44元,这比商城标注的价格将近高了1500元。
在其他类似校园分期(贷款)平台,记者看出,号称零利息分期购物的商品,只标有月供,个别会标注几十元的服务费。但是,分期总额减去服务费,再去掉商品原价,那多交的无名费用是啥?
无抵押、零利息贷款,听起来好像就是空手套白狼。可真贷起款来是这么回事吗?
拿校园贷款平台分期乐来说,借款600元,不分期一次性还款时要还612元,这里手续费是12元。
算完了校园贷款的年利率,咱们再来对比一下中国银行的贷款利率。根据《人民币贷款利率表2015-10-24》显示,一年以内(含一年)的短期贷款,年利率是4.35%;一至五年(含五年)的中长期贷款,年利率是4.75% 五年以上的贷款,年利率是4.90%。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得蹦老高。校园贷款借钱容易,还钱的时候可占不着便宜。
咱们先看一个校园贷款平台(分期乐)的服务协议标准条款,在免责条款里,这一些状况下出现任意的毛病,校园贷款平台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也不赔偿,比如电信设备发生故障不可以进行数据传输的;或是由于黑客攻击、电信部门有技术调整或故障、网站升级、银行方面的问题等原因而造成的服务中断或者延迟。
不仅如此,如果借款人(甲方)违约,那罚金可是很狠的。在违约责任条款中,上面明确写着逾期还款违约金公式:每期应付未付款项*0.05%*违约天数。催告费用公式:每期应付未付款项*0.5%*违约天数。其他合理费用公式:每期应付未付款项*0.45%*违约天数。
这样瞅着,如果贷款逾期多天没还,那么这每天的违约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申请方便、手续简单、放款快速,看准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校园贷款也慢慢变得火。在调查中,在校大学生大赞校园贷款平台,他们甚至忽略了校园贷款中的各种高利息和高服务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曾公开表示:现在银行已经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而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又有买电脑、手机等产品的用钱需求。爸妈给的钱不够,又不好意思和同学借,面向在校生的小额贷款平台就有了市场空间。
在采访中,很多高校老师和大学生家长并不看好校园贷款。在郑州一高校担任了8年辅导员的张老师认为,不少校园贷款平台让学生变成了分期购物的专业户和拆补套现的贷款常客。
这些校园借贷平台注册简单,借贷方便,但是它们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系统,一个人能在多个贷款平台上注册,连续贷款,拆拆补补。张老师疑惑,校园贷款平台谁来监管,出了问题去哪维权?
校园贷款这种模式是不是合乎法律,一直是有争议的。河南春屹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张少春说,目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产物,涉及的很多法律和法规是不完善的。
在法律人士看来,不管是校园借贷,还是一般的网络借贷,这种模式就是民间借贷。张少春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真实的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允许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校园贷款,没有面签,甚至经过别人代办就可以贷款,这就容易出问题。张少春说,应该鼓励大学生在创业时进行小额贷款,但也要规定校园贷款平台在向大学生借款时核实借款用途,履行监管职责。
我的同学就是我的客户。北京某大学就读的学生王安(化名)一直任学院学生会干部,去年他成了互联网金融公司借贷宝的校园代理,加入二维码推销大军,大致在去年下学期,公司为提升APP装机量举行校园地推,那段也是搞这种兼职最挣钱的时候。
王安说,该公司要求用户来下载APP后,还需填入姓名、手机、身份证号,如用户选择绑定银行卡的线元,如不绑卡而选择留下照片的线元。这些收入是可以日结的,我身边有同学最高一天挣了5000元。为了多挣钱,我们还去宿舍刷楼,拉同学和朋友绑定,鼓动大家贷款,做成一笔借贷单子的提成,是装机之外另算的。
据媒体此前报道,河南大学生曾编造借口获得了班上近30位同学的个人隐私信息和家庭信息,并顺利从多个平台上获得贷款。其中被负债最多的,达到了11万元。死者室友表示,网络上和他有关的不少借款,其签字和照片都不是本人,但最后都被成功受理。时至今日,校园网络站点平台上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等博人眼球的广告仍是铺天盖地。
某校园贷款平台的技术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不是本人借款都能通过,这平台审核风控不严。据我了解,有些技术不过关、实力不强的公司,不需要视频网签,也没有人脸识别技术,这非常容易造成审核问题,客户的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了。
记者尝试用另一款校园P2P平台的APP借款,在贷款资质填写时,除了线上填写包括个人学籍、家庭、朋友联系方式、上传身份证和学生证照片等信息之外,平台无需线下跟本人面对面或视频审核便可走完放款流程。有些公司为了拉客户,也会主动放水。该技术人员补充道,去年市场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公司一个月的放贷量就破了二三十亿。鱼龙混杂的同业竞争加剧,部分平台为了拓展业务降低申请门槛要求,存在审核不严的情况,以至于学生个人隐私信息被冒用。
采访过程中也有贷款平台主要是依靠线上途径完成授信,在填写多项个人隐私信息资料后,主要是通过远程视频等途径确认信息。即使如此,也曾出现过平台审核人员与借款人勾结,冒用他人信息骗取贷款。纯线上的业务不是特别好做,而且不安全。大公司通常会强调严格审核,劝大家量力而行,少贷些。这既对客户负责,也是对公司负责。一位不具姓名的从业人士坦承。
那么,大学生从这一些平台借来的钱都会干什么?北青报记者下载了某校园网贷平台的APP,在申请贷款时,系统自动显示借款用途选项:消费购物、应急周转、培训助学、旅行、微创业,就业准备等。在其电脑端的官网上,公开了部分最新申请贷款成功的学生贷款金额和理由:借款6800元,24期,给女朋友买iphone6、30000元,36期,毕业自主创业。
因欠网贷而自杀的河南大学生后经媒体证实,之所以其欠下60多万巨款,是该学生网贷去赌球。公开资料显示,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借贷需求平台都满足,那么,平台会不会追踪借款之后的资金流向?北青报记者带着疑问拨通了该平台客服的电话,该工作人员表示,究竟钱花在啥地方,我们没办法监控和核查,系统选项你填了什么,我们就默认是这个。
随访的数位大学生表示,网贷用户中,大多数人借贷是用作娱乐消费,比如花在旅游,购买大件商品、化妆品衣服等。就在大学生们常用的分期付款网站分期乐,这家网站除了列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外,还打出了全场免息、直降5亿的诱人字眼。网站介绍显示,2015年9月1日上线活动营销栏目,推出了全国首届大学生分期购物节,21个小时内订单金额突破1亿元大关。此外,该网站专门开辟了热门端游的游戏点券的分期付款,页面显示,限时抢购的满减电子券当日被抢空。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网络借贷早已不是新鲜事,这几年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火爆。近日,河南一名大学生通过10多家互联网借贷平台,利用同学的私人信息借款数十万元,因无力偿还而跳楼自杀。一段时间以来,校园贷引发的借贷隐患甚至债务悲剧,不时见诸媒体,提醒我们一定要绷紧风险教育这根弦。
应该说,校园贷有其积极意义。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对很多并无资金积累和外力支持的年轻人来说,用借贷搭个创业的梯子,不失为一种选择。同样,借贷助学并用自己的努力偿还债务,以便顺利完成大学教育,也能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曾有人统计,学生贷款大多数都用在消费、创业、助学,分别占40%、40%、20%,并随时间点不同而有所波动。校园贷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的确为尚未具备收入自足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
然而,高利息也代表着高风险,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正如咱们不可以将大学生借贷视为一种拜金和过度消费的陋习,同样,我们也不能认为每一笔校园贷都使用恰当。这几年,大学生借贷的群体越来越庞大,除了还不上款而轻生的极端个案外,诸如女生还不起贷款成了贷款公司业务员、贷款3万滚成70多万被逼躲在家里、借贷消费后从月光族变成了吃土族(网络用语,意指花销超预算,穷得只能吃土了)等等,都让贷出来的土豪显得有些灰头土脸。只看到借贷消费时的艳羡而忽视潇洒之后的付清压力,只有创业的冲动和激情却缺少相应的能力与学习,不免给自己甚至家人挖了个大坑。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面对校园贷,能不能提高财商、有没有风险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看见其他人购物,自己囊中羞涩,要不要贷款攀比一下?赌博、彩票充满了诱惑,能否借平台的钱来赌自己的幸运?创业勇气可嘉,但是不是需要更深谋远虑的考量?这样看似左右为难的选择,其实一方面在考验着大学生们的自制能力和适度意识,另一方面在风险之下潜藏着陷阱。说白了,大学生借贷本是救急不救穷、救难不救奢,缺少安全的弦、理财的意识,就容易深陷其中。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网络借贷平台的安全缺陷和风险漏洞,在很大程度上给校园贷乱象添了一把柴火。正因为贷款门槛低、条件限制少、办理快捷,才具有校园吸引力;相反,也让不少人混淆了刚性需求和膨胀需求的区别。如果借贷平台放纵甚至迎合虚假消费能力,那么无异于把自己推向风险的暴风口。网络借贷平台和主管部门只有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和诚信品质,才能利用好市场优势。可以说,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应该建立在对用户供需相对匹配的支持上,一味地打法律的擦边球、钻监管制度的空子,定会得不偿失。
年轻意味着激情,但任性的青春也要警惕风险。保护大学生,教育大学生,校方与父母更是责无旁贷。有人说,大学生往往都具备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该自主负责地处置财务纠纷。然而,他们经济不独立、财务不自由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和家长理应在思想引导、财商培养、风险教育上下功夫。理性消费不能在大学教育中缺席,求欲不求知更不能成为主流。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冲突,家庭和学校教育跟上了,才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