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北京市通州区王各庄村的麦田里,麦浪翻滚,机声轰鸣。26岁的年青“麦客”王世军正驾驭着联合收割机收麦,跟着一垄垄小麦被卷入滚筒内,麦粒瞬时被送到储粮舱。
与王世军一同,总共有7台联合收割机作业,他们都来自河北省曲阳县西么罗村的贺刊农机服务合作社。
“别看世军年纪小,他也是干了五六年的老师傅了,咱们之中属他技能最好。”合作社负责人王会明说,5月18日,他们总共11个乡民从老家动身,从河南驻马店一路向北,收割小麦。
西么罗村党支部书记王瑞和记者说,每年麦收时节,村里的“麦客”们都会驾驭着现代化农机,沿着麦熟带由南向北迁徙。最南从湖北收起,经河南,过河北、北京,最后到内蒙古,行程数千公里。
西么罗村地处曲阳县东部,这个华北平原上的小村庄,是家喻户晓的“农机专业村”。乡民们靠着农机足不出户,将“麦客”经济做得风生水起。
王瑞说,20世纪90年代,有几个敢闯敢干的乡民首先购买了村里第一台联合收割机,开端测验跨区收麦作业。“其时一台联合收割机的价格在四五万元,乡民们那时没什么钱,4个人凑钱买了一台。”
跟着收益逐年添加,渐渐的变多的乡民参加到农机部队。到本年,全村农机数量已打破200台,包括收割机、播种机、秸秆打捆机等多种机型。农机手和农机形成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才能。
“咱们是农机手中的‘夫妻档’,跨区作业22年了。2003年,家里合资购买了第一台农机,到现在换了5辆,本年还花28.2万元购买了一台福田雷沃5125类型的联合收割机。”乡民王会杰说,他本年45岁,是村里的老农机手。
每年5月从河南开端,他也是一路向北收割,最远跑到内蒙古,作业周期长达5个月,一个麦收季,除掉油费、拖车费和日子本钱,每人每月能挣两三万元。“由于真诚地服务客户,收割技能被认可,每年订单不必愁。”
王会杰的伙伴王彩红说,除了收成颇丰,每年还能由于这个工作走遍祖国大好河山,既辛苦又满意。
为应对跨区作业中的信息不畅、修理困难等问题,西么罗村成立了两个农机服务合作社,采纳“一致调度、资源共享”的形式。
合作社负责人王江龙介绍:“咱们经过微信群和农机渠道对接种粮大户,将订单再分配给村里的农机手,抱团闯商场,既进步功率,防止扎堆竞赛,又能添加农机手收益。一起,合作社成立了农机服务队,一致联络配件供应和修理服务,下降单机本钱。”
此外,村里还安排老机手带新手,定时展开技能培育和练习,保证作业功率和安全。“现在不少90后和00后也参加进来,他们学习新技能快,无人机测绘、智能导航设备用得比内行还熟。”王江龙说。
00后小伙王铭泽是村里最年青的“麦客”,他本年21岁。在西么罗村,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从河北邢台收麦回来。
“在家休整一个多月,然后就动身去内蒙古收麦。”王铭泽说,2021年他开端跟着父亲外出收麦,一边看一边学,现在他现已能独立娴熟操作联合收割机了,上一年他的父亲为他花费将近30万元买了一台新的联合收割机。
他和记者说,一路上足不出户尽管辛苦,也收成了许多感动。有时候,他们正午忙得吃不上饭,常常有乡民免费送来饭菜、饮料。
为了回馈乡民的好心,有经济困难的乡民,他也会伸手帮助。本年5月,在河南平顶山市的一个村子,他听一个乡民说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本年现已70岁了,自己种了两亩多小麦,没钱收割。
王瑞告知记者,跟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西么罗村方案拓宽秸秆收回、深松整地等多元化服务,一起探究“互联网+农机”形式,经过线上渠道接单,逐渐提高效益。
“曾经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是开着农机走全国。咱们要把西么罗村打造成华北地区有名的农机服务品牌,让更多乡民吃上技能饭。”王瑞说,西么罗村的“麦客”经济不只鼓了乡民的腰包,更成为村庄复兴浪潮中的一道亮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