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8月20日,全省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推进会在河源市东源县召开,加强形势分析和经验交流,进一步破除思想和方法疑难,对各项工作进行再部署,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源头任务。
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河源市探索出建立全市统筹、央企助力、金融赋能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建设当中急需的人才、资金、土地、监督以及后期管控等问题。截至8月中旬,2025年河源2298个自然村治理任务已完工2197个,完工率95.6%。其中,1658个新建治理任务已完工1621个,完工率97.8%,总体成效良好。
在河源连平县三角镇石源村,村中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巧妙融入自然景观,不见丝毫突兀。村民的房前屋后,小菜园绿意盎然,经过处理的污水被巧妙用于灌溉,蔬菜瓜果长势喜人,既节约了资源,又装点了庭院。
河源结合石源村房屋随地势分布,根据地势及村内道路,周边受纳体情况,生活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建设1座10t/d厌氧池+ENO生态罐,采用“无动力管网收集+污水厌氧处理+垂直流植物湿地+出水可用于农田灌溉或菜园利用”的生态处理技术,通过厌氧分解池和生态处理池对生活污水进行高效净化,实现生活污水就近就地处理和循环利用。当前,河源采取该模式的自然村有4811个,完成建设4515个。
此外,河源还结合周边村庄地理因素、空间分布和城镇污水处理厂规模治理优势,采取建管纳厂模式,科学规划管道传输路径促进城乡污水治理管网衔接互联,采取该模式的自然村有1113个、完成建设1099个。针对居住相对集中的单个或多个相邻村庄,采用配套设施模式,利用生物处理、人工湿地等因素统筹建设污水治理设施和管网系统,实现污水收集处理、达标排放,采取该模式的自然村有1461个、完成建设1460个。
当前,河源立足央企所能,紧抓央企助力“百千万工程”有利契机,构建“政府主体+银行融资+央企助力”治理模式,攻坚克难。多部门联合保障,畅通业务部门间沟通协调渠道,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助推项目建设提速加力。目前,已解决要素保障难题近70个。
以“公益+微利”合作模式将全域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整合打包,建立由中铁广投担任项目管家和本地国企、民企等参与的“1+X”工程建设联盟,科学布局10768个污水处理站点、1881公里管网,组织发动企业13家、机械512台、施工员超8000人参与建设,推动项目实施由原来的“游击战”转为“大兵团作战”,有效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直面建设资金紧张的共性难题,想方设法打好“财债贷”组合拳,统筹省级及地方资金投入2.12亿元;抢抓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3.25亿元;用好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特有优势,探索推行“城乡统筹、供排一体、肥瘦搭配”融资模式筹资4.53亿元,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走向纵深、持续跃升。
河源还积极借助各方帮扶力量,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等行动。东源县发动企业玉凰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在东源主固村试点投资建设“分散+分片式”污水治理项目。当前,河源已经推动15家企业助力污水治理项目16个、总投资超1600万元。
此外,河源还充分的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污水治理纳入村党支部“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推动“党员包户”,组织群众出工、出地参与建设,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目前,已经发动群众3579人次参与,自愿捐献闲置土地、菜园边角地等用于治理设施建设76.7亩,形成了“政企民”共创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